海口镇:文化惠民工程让我踏梦前行!
来源:大观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0-03-30 17:40 浏览:523次
我叫胡优雅,今年14岁,海口镇镇江村人,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但我现在可是“高山上打鼓-----鸣声在外”,一提到海口镇那个会唱黄梅戏的细伢子,大家都知道是我胡优雅。爷爷奶奶经常说:“优优,你长大了无论身在何方,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不要忘记海口农民剧团的爷爷奶奶,文化站的叔叔阿姨,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要思源啊!”
因戏生缘,文化站的多功能排练厅是我文艺梦想的摇篮。
从小爸爸妈妈就带着弟弟在上海打工,我就成了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在家里生活,我爱听奶奶哼唱黄梅戏,耳濡目染,受她老人家的影响,我也渐渐爱唱黄梅戏。在我六岁的时候,爷爷奶奶有一天带我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面有好多人,有的人还穿电视里的人穿的古装,还有二胡、锣鼓之类的乐器,我很好奇的东张西望,摸摸这个,摸摸那个,爷爷奶奶和大人不知道在说什么,最后,他们让我过来唱一段,我唱了一曲《到底人间欢乐多》,唱到最后,我只看见他们个个就像捡到“宝”似的,眉开眼笑的对爷爷奶奶说:“不错,嗓子不错,字正腔圆,好苗子!但是没有表演动作,刚好从这个时候练习最好,我们收下她。”就这样我成为海口农民剧团最小的演员,慢慢地我知道这个地方是文化站,了解剧团是海口镇农民因热爱黄梅戏走到一起, 文化站帮助这18棵“滚烫热爱文艺的心”凝聚在一起,成立了“草根剧团”,经常在文化站多功能大厅里排练,剧团总是给我“开小灶”,剧团指导老师杨奶奶总是手把手教我练习戏曲动作,琴师吴爷爷总是单独为我拉,让我跟着二胡唱,还有袁阿姨总是鼓励我,有时带着我跟着她学。。。。。点点滴滴,让我受益匪浅,不再是像树桩一样在原地唱,手脚并用,灵活表演,学到了很多的 “唱、腔、做、念、打” 戏曲知识。
因参加各类文化惠民演出,给我展示的舞台,让我小小年纪感受满满的自信心!
经过剧团爷爷奶奶们的耐心指导,有一年过年,文化站安排到各行政村演出,正逢寒假期间,文化站叔叔安排我登台表演,考虑到我只有7岁,还指派了我的经纪人“奶奶”一同前往,我记得台下黑压压一片,全都是看戏的观众,那天演的是整本大戏《打金枝》,在演出之前,安排我为大家表演唱《春风送暖到襄阳》,不知怎地我一点都不害怕,等我唱完向观众敬礼时,台下的掌声啪啪响,为我喝彩,那一刻我觉得就像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样,心里美美的、甜甜的!后来我也参加整本黄梅戏《秦香莲》的排练,担任小角色,琴师吴爹爹告诉我,“唱戏是大家搭台,无论是主角、配角或是跑龙套的,每个人都要像钉子一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唱好一台戏。”我回家认真的记台词、念白,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中,我把自己当做“春妹”,和母亲秦香莲进京寻父,不料父亲程世美高中时却不认妻子儿女,好不凄惨,等到演出时,我把“春妹”演得让在场的观众无不落泪。特别是在2014年黄梅戏艺术节的时候,在安庆市市民广场上表演《秦香莲》选段,我们演出的剧照被《安徽群众文化》登上封面,安庆市民知道了海口农民剧团,也知道有一群热爱黄梅戏的草根农民演员,同时也认识了我,送我一个好听的名字“黄梅小嫩芽”,那时我才7岁。自那以后,只要是节假日有演出活动,大家都给我上台锻炼的机会,让我表演一段,胆子就这样越来越大,表演的基本功也日益见涨,在演出时越来越自信!
因戏生梦,让我在求知的路上踏梦前行。
在“踏梦前行”的求知路上 ,让我遇见生命中的“贵人”----文化站、剧团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是他们为我指引了学习艺术的一条“捷径”,给我展示的舞台,让我少走弯路;还有我的各位老师,是他们的鼓励让我信心百倍。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我在这条学习的道路上收获满满,2016年荣获了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八届安徽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金奖”;2017年被评为大观区“美德少年”,2018年、2019年均获得安庆市青少年戏曲电视竟演少儿组“二等奖”,多次参加安庆市黄梅戏展演周演出活动。
今年由于受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文化站的春节演出活动取消,村里的农家书屋暂停服务,奶奶让我和弟弟听话,安心宅在家不要添乱,安排爷爷拉着他那古老的二胡,让我跟着唱,我明白奶奶“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的 小心思,奶奶还在一旁当评委点评,爸爸、妈妈和弟弟时不时用掌声打赏、点赞,一家人其乐融融!
“丢下一粒籽,发出一颗芽”,黄梅戏已经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种子,让我在追逐艺术梦想的路上迎难而上,我要把安庆黄梅戏继续发扬光大,把更多的欢乐传递给大家!
(海口镇镇江村胡优雅口述 海口镇文化站徐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