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区: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 汇聚推动乡村振兴合力
来源:大观区人民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1-11-22 09:33 浏览:554次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大观区把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及抓好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心用情学深悟透,走深走实真抓实干,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和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走好新发展阶段赶考新路,凝心聚力,确保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抓巩固拓展,守住底线开新局
坚持补短板、守底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聚集核心指标,全力抓好“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在住房保障方面,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组织镇村开展农村房屋隐患排查,截止目前已摸排农村自住使用房屋2748户,未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房屋。在医疗保障方面,两个乡镇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49897人,参保率97%以上,给予939名低保特困人员每人280元医保补助、监测对象每人定额资助160元。加大特殊群体医疗救助力度,累计拨付救助金36.05万元,覆盖769人次。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两个乡镇共签约17752人,实现低收入人员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100%、慢性病管理全覆盖。在教育保障方面,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工作,今年以来,共为133名学前教育阶段困难幼儿发放国家资助金6.65万元,289名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8.54万元。全区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在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健全水利管护机制,2021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任务5处,覆盖3万余人,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共42.3万元。投入1300多万元,实施海口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广成圩内5个村、5000多户群众用上城市自来水。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III类水标准以上。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帮扶机制、保障机制。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根据国家和省、市政策调整优化及我区实际情况,及时研究、快速构建以《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为主线,以产业、医疗、教育、住房、低收入人口等22个文件为配套的“122”政策体系。在压紧责任落实方面,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出台《大观区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大专班抓好工作推进落实方案》,成立乡村振兴五大专班,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形成各负其责、协同发力工作格局。在落实帮扶机制方面,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建立区委常委定点联系乡村振兴重点村工作机制,10名常委带领50家区直单位,组成帮扶团队,定向帮扶相对困难的海口镇10个村,帮助村级谋发展、解难题。在强化督导指导方面,通过定期调度、定期考核、常态化督查指导,及时发现、研究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累计召开各层级乡村振兴调度推进会近百次,协调解决问题近200个,各级网格员、帮扶责任人常态化入户走访17000多人次,耐心做好政策宣传,及时帮助解决问题,群众满意度日益提高。在落实动态监测预警方面,出台《大观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建立了“1+13”防贫监测工作机制,建立“区乡村组”四级网格577个,对13978户农户开展动态监测,截止目前,共开展3次数据共享,反馈预警数据3235条。
抓特色产业,打造转型新优势
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家庭手工业,培育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在产业发展方面,依托海口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绿色生态”为主方向,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示范区入驻农业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组织120余家。涵括了果蔬种植、苗木花卉、甲鱼养殖、农家乐、科研等多种领域,形成了以红星生态、金大地、金隆园等公司为龙头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永强禽业为代表的番鸭养殖基地;中盛粮油进出口公司为代表的芝麻等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美好甜园公司为代表的观光采摘园基地及西江水产公司的特种水产西江养殖基地。示范区内常年蔬菜种植面积7500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500余亩,年产值超亿元;水产养殖面积2710公倾,渔业总产值18864万元,西江水产养殖公司年产甲鱼苗34万只,年产值320万元。投资10亿元,与杭州聚光科技公司合作打造长三角三产融合智慧农业示范区,一期核心启动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永强番鸭产业园观云路基础设施项目已进场施工。采取“EPC+F+产业导入”开发模式,高标准打造1.95平方公里长三角绿色农业产业园。安庆市大森林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获批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改革创新方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因村制宜抓创新,推行“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三变”产业项目18个,村集体收益年增收770余万元,参与农户分红185万元。出台《关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农村公益性项目试点的意见》,鼓励支持村集体通过承接公益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十里铺乡茅岭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四议两公开”程序,依法取得安庆信和置业有限公司股权,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建设大观绿色环保建材基地项目,每年按投资额的7%获取收益分红给农户。
抓务工就业,筑牢增收新支撑
把推进务工就业作为农村低收入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精准培训、持证培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充分发挥产业园吸纳劳动力就业作用,抓实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出台《大观区“多企帮一村、合力促振兴”实施方案》,32家优质企业定点帮扶全区17个村,通过“五个一批”,全面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举办“迎春送暖稳岗留工”网络直播招聘会、“四送一服”专场户外招聘会等38场,提供就业岗位10945个,达成就业意向1137人。开展SYB创业培训、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00余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178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85人次。
抓乡村建设,完善创优新空间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问题,组织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农村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和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等基础设施提升五大工程,真正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长效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往村发展、往户延伸,努力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宜居宜业。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方面,投资8000万元,完成广成圩北闸站重建工程,极大提高海口镇防洪能力。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6.4公里,17处堵口复堤全部完成复堤复坝。农村电商物流快递站点实现全覆盖。在农村地区建成4G基站43个、5G基站22个,有力改善乡村网络通信水平。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严格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数1.96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1.02%。实现村级医疗机构全覆盖,通过“区管乡用”模式,为海口镇中心卫生院、十里铺乡卫生院补充专业技术人才5名。投入资金310万元,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将皖河中心学校幼儿园、海口中心幼儿园分别纳入石化大湖幼教集团、市政府机关幼教集团,推动城区优质学前教育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农家书屋新增居民扫码注册1000余人次,开展送戏进万村14场、送电影下乡327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稳步推进应急广播建设,建成乡镇级平台2个、村级平台17个、终端136个。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全面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持续开展“五清四乱”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021吨、村内沟塘156口、村内沟渠63公里、村内淤泥829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52吨。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区乡村三级河湖长累计巡河1670人次,扎实推进1处省级、4处市级幸福河湖创建。全面完成600户农村改厕任务,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6个,全区被确定为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规模养殖场环保设施配套率达100%,秸秆及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超过90%,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同比减少3%。高标准建成G347绿色长廊23.2公里。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捕”,全区564艘渔船全部拆解销号,825名退捕渔民成功转产就业。
抓乡村治理,提升治理能力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其治理水平,既有国家治理共性问题,也有其特殊性。大观区认真总结和提升乡村治理经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区、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举旗帜•送理论”等文明实践活动及党的政策宣讲200余场次。举办2021年度“大观区弘扬家风美德暨特色家庭表彰大会”,对30户“美丽庭院”、10户最美家庭等模范进行了表彰。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获国家级文明村镇1家,省级文明村镇2家,市级文明村镇4家,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84%;积极选树典型模范,累计获评中国好人3名、安徽好人11名、安庆好人126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名,总人数创十年来新高。积极选树典型模范,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累计获评中国好人3名、安徽好人11名、安庆好人126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名,总人数创十年来新高。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独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1551”大观模式,以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大平台,建立起信访事项、婚姻家庭、医调委等各类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9类,乡镇村居各级调委会49个,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元化解调处机制网,目前,推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1200多个,化解矛盾诉求5000多个。建成“联动中心”指挥调度大厅,形成了“一屏看天下、一网管全城、一机治大观”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十里铺乡率先在全市建成乡级网格化智慧管理平台。海口镇红星村、十里铺乡林业村为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三级创建(2020-2022)单位。2021年,大观区海口镇保婴村成功评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积极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区(镇、村)创建,红星村、茅岭村开展全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全力打造基层智慧管理试点乡镇,投资160万元,十里铺乡率先打造智慧网格化管理平台,采用“1+7+X”的模式(“1”为1个乡级一级管理平台,“7”为7个村级二级管理平台,“X”是若干网格员),全面推行乡、村、网格员联动治理。网格员通过智能终端实时上传问题至乡级管理平台,基层治理问题第一时间提交至主管部门或村二级平台,形成“发现问题、交办任务、督促落实、反馈情况、结果公示”的闭环管理,每月通过平台解决问题超160个。将防贫动态监测帮扶、“林长制”、“河长制”管理体系纳入乡网络化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在全乡林地、山场、河湖、棚改区等地设置38个观测点,安装71个摄像头,24小时运转,为乡村管理工作提供了直观、清晰的视频监控资源。
破解人才瓶颈激发农村活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要“接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就要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打牢基础,以人为中心,盘活资源,激发生机,破解农村人才发展瓶颈和难题,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实现人才振兴。理顺机制,完善制度,构建人才回引“新引擎”。出台《大观区村、社区干部正向激励十条措施》,推出“待遇保障+政治激励+培育表彰+关心关爱”激励套餐,打通村(社区)干部上升通道,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2020年公开招考10名村级后备干部,“群雁齐飞”,形成合力,助推乡村人才振兴。2021年11月,全区40个村(社区)圆满完成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换届后,全区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1.7岁,较上届下降3.9岁;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22人,占比95.7%,农村(含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16人,占比94.1%。新一届城市社区党组织委员会成员115人,平均年龄39.5岁,较上届下降4.0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04人,占比90.4%;农村(含农村社区)党组织委员会成员81人,平均年龄42.1岁,较上届下降7.9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4人,占比66.7%,实现了“年龄降、学历升、结构优”的目标,换出了新活力、新气象、新作为。常态化举办“江畔大讲堂”“两讲堂两课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及基层治理”等专题培训班,轮训镇村干部600多人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一批综合培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3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持证上岗。搭建平台,优化环境,构建人才工作“新高地”。着力引进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生产技术等方面专业人才,累计选调大学生村官28名,招考村级后备干部44名,选拔龙头企业负责人、生产能手等100余人。实施待遇留商,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定向引才聚才,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开展战略合作,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和企业家发放“宜城优才卡”“宜商服务卡”,提供交通、医疗、教育等便利服务。抓好乡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倾斜支持政策的具体落实,明确支持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职称评价,对其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工作总结、教案、病历、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专利成果等可作为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推进乡村专技人才职称评审改革,大力培养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农技推广员等,加快乡村基层专技人才聚集。建强队伍,充电提能,构建人才建设“新动能”。坚持高效用才,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条件,充分发挥农技人员专业技术特长,成立农业技术专家推广服务团,每年选派30余名农业专业技术骨干“一对五”包保服务种植大户。据不完全统计,大观区自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来,共有110余名学员先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致富能手。“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引领作用,鼓励农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目前,辖区注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0余家(其中家庭农场120余家、合作社70余家),创建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家、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1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8家,涵盖粮油、养殖、水产、种养结合等领域,为各类人才在乡村发展产业和实现价值提供广阔舞台与空间。(撰稿人:潘兴贵审稿人:陈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