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区:稳字当头 提字发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
来源:大观区人民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2-01-02 08:20 浏览:1791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加快农业特色转型、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擘画了新蓝图。2021年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启航之年。“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部署。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今年以来,大观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聚焦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稳粮保供为基础、改革创新为关键、项目投资为支撑、乡村振兴为目标,力求谋事远一点,干事实一点,成事标准高一点。2021年1-3季度,辖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517元,同比增长11.1%;累计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产值8.465亿元,同比增长9.91%;1-10月份一产投资增速35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
粮食总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字当头、稳粮稳猪稳收入;提字发力、提速提质提效益;保字交卷、保障群众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坚决守牢稳粮保供底线,坚决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全区落实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0.48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同比增长0.48%,总产量3.62万吨,比上年增加0.01万吨,同比增长0.28%。1-3季度,累计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产值8.465亿元,同比增长9.91%,1-10月份一产投资增速354%。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个,坑塘复垦项目3个,新增耕地面积600余亩。建成5个优质专用粮食基地,面积4.038万亩。生猪出栏1.89头,同比增长56.26%,存栏1.25万头,同比增长26%。
特色产业稳链条提效益。制定出台《大观区“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大观区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构建“一示范、四中心、三片区”产业发展布局。“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打造长三角智慧农业示范区,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中心,皖西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皖西南苗木花卉生产交易中心、优质粮仓储加工中心以及辐射皖河农场的观光旅游“三大片区”。 设立产业振兴专项资金,用于产业链延伸、产品品牌打造等,吸引客商投资兴业。坚持领导带头、全员招商,着力推进大项目落地见效。与杭州聚光科技公司合作打造长三角三产融合智慧农业示范区,总投资10亿元,一期核心启动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江苏中南建设集团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72亩中南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已签约,总投资20亿元,征迁工作已启动;总投资5.2亿元的达康天宏智慧全产业链融合项目签约入驻。三大重点项目将充分发挥引擎作用,有力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20万吨优质粮食综合加工、南京雨润地产智慧农业项目等10个亿元项目正在积极洽谈。结合区“十四五”规划,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等重点任务,立足资源禀赋,谋划一批实施性强、带动能力强的储备项目。目前已谋划申报2022年乡村振兴入库项目45个,总投资4.63亿元,产业项目占比98%。
主体倍增稳信心提实力。围绕“一示范、四中心、三片区”产业布局,编制《大观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依托海口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绿色生态”为主方向,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示范区入驻农业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组织120余家。涵括了果蔬种植、苗木花卉、甲鱼养殖、农家乐、科研等多种领域,形成了以红星生态、金大地、金隆园等公司为龙头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永强禽业为代表的番鸭养殖基地、美好甜园公司为代表的观光采摘园基地及西江水产公司的特种水产西江养殖基地。示范区内常年蔬菜种植面积7500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500余亩,年产值超亿元;水产养殖面积2710公倾,渔业总产值18864万元,西江水产养殖公司年产甲鱼苗34万只,年产值320万元。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辖区注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余家(其中家庭农场130余家、合作社70余家),创建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1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涵盖粮油、养殖、水产、种养结合等领域,为各类人才在乡村发展产业和实现价值提供广阔舞台与空间。
质量安全稳品质提标准。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始终把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作为核心任务,立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有效推动了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截止目前,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家、省级蔬菜标准园1家、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家、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家。累计认证中华老字号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安徽名牌产品3个、安徽省著名商标5个、绿色食品企业18家52个产品、无公害企业14家46个产品、有机产品企业2家6个产品。
科技推广稳队伍提活力。强化科技支撑,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农业工程设计院等12家科研院校签约合作,攻克番鸭新品种配套系培育等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永强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健全人才链条,引进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生产技术等方面专业人才,累计选调大学生村官28名、招考村级后备干部44名、选拔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生产能手等100余人,选派30余名农业专业技术骨干“一对一”包保服务种植大户。
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锁定参训率、持证率、从业率和增收率,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颁证力度,高质量完成5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落实中央和省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全年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402.98万元、稻谷补贴255.58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11.5万元,以上补贴资金均以“一卡通”方式全部直接发放到户,使国家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了粮农手中。持续深化股份权能试点,2021年度,预计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村7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村2个,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1-3季度,辖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517元,同比增长11.1%。
防范返贫稳机制提能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项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性任务,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建立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紧盯“三类户”实施网格化动态监测。全区1.3978万户纳入动态监测,建立“区乡村组”四级网格577个,开展5次数据共享,反馈预警数据7157条,各级网格员、帮扶责任人常态化入户走访33000多人次。
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启动海口镇村庄分类规划和镇江村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建立了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体系。开展村庄清洁春、夏、秋冬季战役,评比表彰最美庭院30户;开发“智慧改厕”微信小程序,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676户,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以上。区财政支付一体化服务经费269万元,引进京环保洁公司实施一体化服务,视距离将5-10户居民划为一个垃圾收集点,免费发放垃圾桶收集垃圾,每天将农户自主收集的垃圾转运至镇级转运站压缩预处理后,再转运至发电厂焚烧发电,形成“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收处工作机制。目前,共设立户垃圾收集点1000余个,覆盖农户1万余户,日均转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约20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投资8600万元,完成广成圩北闸站重建工程,极大提高海口镇防洪能力。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6.4公里,17处堵口复堤全部完成复堤复坝,创建1处省级4处市级幸福河湖。农村电商物流快递站点实现全覆盖。在农村地区建成4G基站43个、5G基站22个,有力改善乡村网络通信水平。完成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任务5处,覆盖3万余人,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共42.3万元。投入1300多万元,实施海口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广成圩内5个村、5000多户群众用上城市自来水。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III类水标准以上。投入资金310余万元,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将海口中心学校、海口中心幼儿园分别纳入石化二小教育集团、市政府机关幼教集团,推动城区优质学前教育向农村延伸覆盖。拓宽“五绿”任务,完成人工造林528亩,森林抚育1500亩,长江岸线补绿复绿767亩。
乡村治理稳大局提水平。建立区委常委定点联系乡村振兴重点村工作机制,采取采取“一对一”方式,由10名常委分别联系海口镇1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按照“1名区委常委+N个成员单位”的方式,组建10个区级乡村振兴帮扶团队,定向帮扶乡村振兴重点村(居)。组建“一统筹五专班”工作推进机制,由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成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工作专班,各专班由区级领导同志任组长,2-3个部门为牵头推进单位。各工作专班对照省、市、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重点任务清单要求,明确重点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工作调度,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推深做实“1551”市域社会治理大观模式,全面推行红领工作站,推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600多个,化解矛盾诉求5000多个。投资3000万元建设“一中心、五系统、N应用”数字化治理大观智慧联动中心,十里铺乡率先在全市建成乡级网格化智慧管理平台。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2020年6月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海口镇红星村被确定为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三级创建(2020-2022)单位。2021年7月,海口镇保婴村进入全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拟推荐名单。充分利用区、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积极选树典型模范,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累计获评中国好人3名、安徽好人11名、安庆好人126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名,总人数创十年来新高。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获国家级文明村镇1家,省级文明村镇2家,市级文明村镇4家,获评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84%。辖区1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持续开展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或“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新乡贤”等评选宣传活动,推动农村地区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撰稿人:潘兴贵 审稿人:陈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