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

大观区:真抓实干“大赶考” 答好乡村振兴“衔接卷”

来源:大观区人民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2-01-13 18:25     浏览:3338次

2021年,大观区把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齐发力,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全区“大赶考”绩效目标任务,完成了全年答卷,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

答好“衔接卷”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续写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篇章,建立区委常委定点联系乡村振兴重点村工作机制,10名常委带领50家区直单位,组成帮扶团队,定向帮扶相对困难的海口镇10个村,帮助村级谋发展、解难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建立了“1+13”防贫监测工作机制,全区1.3978万户纳入动态监测,建立“区乡村组”四级网格577个,开展5次数据共享,反馈预警数据7157条,各级网格员、帮扶责任人常态化入户走访33000多人次,协调解决问题近1100余个,争取省市乡村振兴衔接补助项目5个、资金94.105万元,现已全部完工验收,资金下拨率达100%。目前已谋划申报2022年乡村振兴入库项目45个,总投资4.63亿元,产业项目占比98%。

打好振兴“第一仗”

启动海口镇村庄分类规划和镇江村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建立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体系。开展村庄清洁春、夏、秋冬季战役,评比表彰最美庭院30户;开发“智慧改厕”微信小程序,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676户,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以上。区财政支付一体化服务经费269万元,引进京环保洁公司实施一体化服务,设立户垃圾收集点1000余个,覆盖农户1万余户,日均转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约20吨,形成了“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收处工作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拓宽“五绿”任务,完成人工造林528亩,森林抚育1500亩,长江岸线补绿复绿767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个,坑塘复垦项目3个,新增耕地面积600余亩。全区落实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0.48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同比增长0.48%,总产量3.62万吨,比上年增加0.01万吨,同比增长0.28%。生猪出栏1.89头,同比增长56.26%;存栏1.25万头,同比增长26%。1-3季度,累计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产值8.465亿元,同比增长9.91%,1-10月份一产投资增速354%。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个,坑塘复垦项目3个,新增耕地面积600余亩。建成5个优质专用粮食基地5个,面积4.038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居全市前列。

农民增收提后劲

锁定参训率、持证率、从业率和增收率,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颁证力度,高质量完成5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落实中央和省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全年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402.98万元、稻谷补贴255.58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11.5万元。1-3季度,辖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517元,同比增长11.1%,累计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产值8.465亿元,同比增长9.91%,1-10月份一产投资增速354%。

提质产业增活力

投资10亿元的长三角三产融合智慧农业示范区,一期核心启动区主体工程完工、中南农业科技产业园,征迁工作已启动、达康天宏智慧全产业链融合项目签约入驻。永强公司获批省级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50家强企、柏兆记获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家农场升级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42.3%,预计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同比递增8%。按照“一县一业(特)”要求,重点发展番鸭主导产业,2020年全产业链产值3.6亿元,2021年全产业链产值4.2亿元,增长率16.7 %。2021年沪苏浙销售收入4.47亿元,增长率68%,销往沪苏浙地区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37.2%。坚持走出去和引起来双向发力,积极储备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永强禽业已申报创建2022年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辖区注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余家(其中家庭农场130余家、合作社70余家),创建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1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涵盖粮油、养殖、水产、种养结合等领域。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103个,其中,绿色食品48个、无公害农产品42个、有机食品13个。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9个,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100%以上。

补短板促发展

投资8600万元,完成广成圩北闸站重建工程,极大提高海口镇防洪能力。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6.4公里,17处堵口复堤全部完成复堤复坝。农村电商物流快递站点实现全覆盖。在农村地区建成4G基站43个、5G基站22个,有力改善乡村网络通信水平。严格落实“全民参保计划”,2021年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数49897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1.02%。实现村级医疗机构全覆盖,通过“区管乡用”模式,为海口镇中心卫生院、十里铺乡卫生院补充专业技术人才5名。区疾控中心与市二院合作共建PCR实验室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投入资金310余万元,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将海口中心学校、海口中心幼儿园分别纳入石化二小教育集团、市政府机关幼教集团,推动城区优质学前教育向农村延伸覆盖。全区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农家书屋新增居民扫码注册1000余人次,开展送戏进万村14场、送电影下乡327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稳步推进应急广播建设,已建成大观区海口镇、十里铺乡2个乡镇级平台,17个村级平台,136个终端。开展小片网整合工作,为海口镇困难家庭免费安装有限电视。投入1300多万元,实施海口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广成圩内5个村、5000多户群众用上城市自来水。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III类水标准以上。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8.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2 %;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

“产改”成果有效提升

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深化股份权能试点,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村2个,100万元村3个,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个,100万元的3个。预计2021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960万元,较2020年增长45%。

乡村治理创一流

推深做实“1551”市域社会治理大观模式,推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600多个,化解矛盾诉求5000多个。投资3000万元建设“一中心、五系统、N应用”数字化治理大观智慧联动中心,十里铺乡率先在全市建成乡级网格化智慧管理平台。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2020年6月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海口镇红星村被确定为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三级创建(2020-2022)单位。2021年7月,海口镇保婴村进入全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拟推荐名单。充分利用区、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积极选树典型模范,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累计获评中国好人3名、安徽好人11名、安庆好人126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名,总人数创十年来新高。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获国家级文明村镇1家,省级文明村镇2家,市级文明村镇4家,获评县(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84%。辖区1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持续开展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或“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新乡贤”等评选宣传活动,2021年9月27日,对大观区金晓敏等10户家庭“最美家庭”,江龙霞等10户家庭“五好文明家庭”,蔡培虹等10户家庭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家庭”,王平秀等10名同志“好婆婆”,黄学美等10名同志“好媳妇”、钱瑞、汪金林等30户庭院“美丽庭院”进行了表彰,通过示范引领,有效推动农村地区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选优配强“带头人”

扎实做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选派2名干部到重点村任第一书记,及时调整红领工作站设置,由党员县干任乡镇的17个村(社区)红领工作站站长,落实“正向激励十条措施”,择优定向招考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事业编。制定《大观区2021年度推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鼓励企业引进科技类人才团队,开展科技项目研发与技术攻关,按照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分别给予5万、3万、2万元奖补。发放《关于征集大观籍在外人才信息的函》,召开人才信息征集工作调度会,征集政界、学界、商界等各类人才信息5000余条。注重人才培育。重人才服务。用好“慧治大观”APP,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做好“宜城优才卡”申报推荐和发放工作,为辖区符合条件的各层次人才发放33张。紧紧围绕“双好双强”选人用人标准,换届后,乡镇党委班子成员35岁以下干部比例由25%提升到45%,党政正职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新一届城市社区和农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分别下降3.9岁和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95.7%和94.1%,较好实现了“年龄降、学历升、结构优”的目标。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举办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办好“开门一件事”,形成“马上就干、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安排12名选调生到村任职书记助理,出台《大观区村、社区干部正向激励十条措施》,2021年,面向村、社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人,打通村(社区)干部上升通道,增强基层组织活力,筑强“领头雁”队伍,为乡村振兴赋能。健全人才链条,引进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生产技术等方面专业人才,累计选调大学生村官28名、招考村级后备干部44名、选拔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生产能手等100余人,选派30余名农业专业技术骨干“一对五”包保服务种植大户。

科技支撑添动能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农业工程设计院等12家科研院校签约合作。攻克番鸭新品种配套系培育等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永强集团与安庆师范大学合作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抓禁捕护生态

2021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开局之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高位推进长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各项工作措施落实。高质量提前完成退捕禁捕硬任务,共退捕渔户416户,825名专业渔民全部“洗脚上岸”,涉及渔业人口1770人;拆解各类渔船561艘。构建“1+8”体系推动责任落实,及时出台了《大观区长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区长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1+8”工作推动体系,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大观区禁捕退捕工作,2021年3月代表安徽省顺利通过部际长江禁捕退捕工作专班联合核查和第三方评估验收。统筹兜底保障禁捕退捕资金需求,累计兑付各类补贴补助4386.7万元。建立完善“一班两员”就业工作机制,举办“你洗脚上岸,我送岗上门”等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5次,提供优质岗位1600余个,通过落实“四个一批”措施,695名有就业意愿、有劳动能力的退捕渔民确保实现转产,实现退捕渔民户至少“一人就业”。 对年满16至59周岁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专业渔民,按照每年3000元的标准,兼业渔民按照2000元的标准,由政府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代缴时限不超过15年,对年龄超过60周岁的渔民按照每年3000元的标准由政府根据缴费情况一次性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计入账户,全区共纳入社会保障人数825人。通过完善医疗保障政策,让退捕渔民全部按照我市现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参加医疗保障,享受同等医疗保障待遇。补短板强化执法能力建设,目前有持证渔政执法在编在岗人员10人,聘用渔政协护人员16人,配置渔政艇3艘、渔政执法车2辆、无人机 1台、配备雷达2个、高清光电11个、建成大观渔政信息中心与智慧大观联动中心进行联动,可在智慧中心对渔政监管网络开展调度监控,基本能够实现对长江大观段全线监控,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对违法捕捞和违规垂钓行为的巡查。2021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0.88万人次,执法船(艇、车)0.11万艘(辆)次,巡查岸线8.5万公里,收缴渔具0.1万余副,劝离钓友0.34万人次,宣传群众0.75万人次。(撰稿人:潘兴贵 审稿人:陈昌华)

 

友情链接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专用举报渠道 网上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举报专区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养老网络诈骗信息举报专区

Copyright © 2022  大观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298 号

备案号: 皖ICP备15009257号-2 技术支持 众和网络